
2005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產學研合作,形成了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和廣東省“三部兩院一省”的產學研結合的大格局。在此背景下,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和華中科技大學于2007年簽約,開始共建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建院以來,工研院堅持“創新是立足之本、創造是生存之道,創業是發展之路”,在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產業孵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政府、高校、企業、團隊”的協同創新,探索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的創新之路,被稱為“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代表”。
1、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2005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產學研合作,形成了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和廣東省“三部兩院一省”的產學研結合的大格局。在此背景下,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和華中科技大學于2007年簽約,開始共建工研院。工研院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無行政級別、無人員編制、無固定運行經費”,建院以來,工研院堅持“創新是立足之本、創造是生存之道,創業是發展之路”,在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產業孵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政府、高校、企業、團隊”的協同創新,探索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的創新之路,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模式”“技術服務模式”“產業發展模式”“人才匯聚模式”等,人民日報將工研院譽為“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
技術創新:針對建材、家具、電子制造、模具、紡織、能源等行業的重大需求,自主研發了全自動電腦編織機、高速木材復合加工中心、精密電火花加工裝備、LED系列裝備、RFID自動封裝生產線等幾十個系列的行業關鍵裝備。其中RFID自動封裝生產線,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技術服務:建立了品牌設計服務中心、檢測技術服務中心、測量技術服務中心、激光技術服務中心,為7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設計、產品檢測、精密測量、激光加工等集中式高端技術服務。其中,檢測技術服務中心檢測項目達到579項、檢測方法達到714個,獲得CNAS、CMA、EPA、CPSC等國內外檢測資質認證,累計資質躍居東莞市第1位,檢測報告被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所承認。
人才匯聚:目前,工研院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專業化技術團隊。通過學歷學位教育,接收大學實習生,舉辦企業骨干技術培訓班等方式,培訓各類技術人才5000多人次。此外還積極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建立了大嶺山大學生創業苗圃,贊助華中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舉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引進3支國際創新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帶頭的運動控制創新團隊(廣東省首批12支創新團隊之一)、美國喬治亞理工李國民教授帶頭的智能感知創新團隊、香港中文大學王鈞教授帶頭的無人艇團隊。
2、創新創業載體——孵化器建設
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以下簡稱“松湖華科”),2010年由松山湖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和工研院合作共建,2013年即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是東莞首家獲批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的企業,也是目前為止東莞唯一一家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獲得科技部和財政部批準的具有免稅資格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松湖華科在孵企業111家,2014年在孵企業銷售收入8.6億元,產值近10億元,平均每畝產值近3000萬元。培育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東莞上市后備企業1家。松湖華科已經開始開展孵化器復制工作,利用鎮街三舊改造的場地,有效延展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全面轉移松湖華科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和運營經驗,實現孵化服務輸出,打造孵化器建設的“萬達模式”。目前已經在大嶺山科技工業園2號園區投資“三舊改造”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包括5000平米的創客空間、1萬平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3萬平米的企業加速器,2015年9月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經開始在鳳崗、石碣、道滘、厚街、大朗、橫瀝等鎮街開展孵化器復制工作。
3、創新驅動
以工研院為載體,引進學校先進科研技術,服務區域經濟,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支撐戰略新興產業。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研院承擔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工程項目,在紡織、模具等領域開展模板機、花樣機、三維板材成形復合機床等機械設備數控化研究,并在慈星、奧新等10多家企業開展應用示范;同時,工研院承擔“機器換人”工程,利用先進自動化技術對大型壓力成形裝備、激光蝕刻設備等進行改造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優質率;另外,展示利用伺服節能改造技術,實現注塑機年節電1.3億千瓦時、年節約電費約1億元,綜合節電率超過50\\%,改造成果占廣東省40\\%以上,成為廣東省節能減排實踐工作的領頭羊。
支撐戰略新興產業:從學校引入新興科研成果,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自主研制的RFID封裝生產線獲得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中山達華等龍頭企業成功運用,自主研制的物聯網系列化產品已經在華為、美的、勁勝、三一重工等企業成功運用。工研院與勁勝合作開展“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及863計劃,建設3C行業領先的自動化柔性加工車間、智能制造運營管理系統,以及數據驅動的制造車間決策支持平臺等,提升移動終端金屬加工行業智能制造整體能力,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同時,展示環境監測電子鼻、智能健康空氣機、擴香儀等創意環保產品,以及工控可信網關、工控漏洞挖掘平臺、工控安全審計平臺等信息安全產品。
4、社會影響
經過幾年的發展,工研院也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東莞唯一一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東莞首家)、“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全省共6家)、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連續兩年)等。
上述工作在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廣東省委書記、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視察時勉勵工研院進一步勇于創新,為廣東科技與產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人民日報將工研院譽為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2012年7月7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將工研院作為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代表進行了專題報道。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刊登有工研院建設成效和體制機制創新工作的《2011計劃簡報(2012年第五期)》(2012年10月5日)上批示“華中科大面向區域重大需求與廣東、東莞合作,推進高端制造業發展,這些經驗值得推廣?!敝泄仓醒胝尉治瘑T、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考察時勉勵工研院繼續發揮華中科技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研發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并在廣東實現產業化。